我们的性格在我们与外界的感知和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终,它会在许多大体和细微的层面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性格中任何过分的品质都很容易给我们自己或周围的人带来问题。在人际关系中过于被动的倾向可能和过度占有欲一样具有毁灭性。乐动网过度情绪化往往会干扰理性判断,例如,让我们忽视我们所珍视的人可能正在利用我们的事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问题的关键不是给某种品质本身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强调所有那些形成我们所说的“我的性格”的主要倾向的总体重要性。
以上,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如果我们的性格是我们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个元素,那么它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努力而改变的吗?还是我们应该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它是我们一生中积累起来的心理倾向和态度的结合吗?通常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们何时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是否被这些累积所困?我们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已经存在的性格结构的任何最终变化都是由我们的环境自行发生的,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事实上,许多人似乎认为性格是一种“固定”的东西。因此,即使反思它也没有任何意义——它以某种方式形成,并且已经与我们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学会接受它,接受我们喜欢的方面和我们讨厌的方面。当人们经常解释他们的想法时,这种信念就很明显了行为“我是这样的”或“这就是我”。许多人没有理解(或选择忽略)的是,他们所持有的关于性格是一种固定结构的信念本身,已经是同一结构的一部分。事实上,正是信念体系是我们最初形成性格的基石之一。这就像一个工人自己参与了一座建筑的建造,但仍然认为这座建筑总是以某种方式独自存在,并将永远存在。最终,每一次接受一种信念,即使相信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可能改变的,也已经是对相反效果的经验证明——改变是可能的。
性格到底是什么?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们的影响。进入一个情境会引发反应。长时间重复的反应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通过我们的经历,我们对我们的现实产生了某种信念——比如它是怎样的,或者我们希望它是怎样的。一旦我们有了足够坚定的信念他们就会强化重复的模式行为我们认为足以适应我们感知的现实。我们的行为态度进入了一种自动驾驶模式,我们只是出于一种自动假设,我们知道在特定情况下什么是最好的,然后我们就去做。因此,底线是性格是倾向和模式的积累。相反的过程是可能的,即使不一定容易——你打一个结,然后你可以解开它。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性格这个概念转换.毕竟,即使我们不喜欢它,它仍然是一种更容易的方式。因此,当现实与我们已经预设的心理世界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轻松地成为现实的“受害者”,不必为我们是谁而承担责任,也不必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这篇文章的信息不是说服任何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我们总是有不止一个选择——改变或保持我们的现状。

作者简介: